在老人中心派飯

【鄭武飛】前年在八十歲那年退休,正如一位相知甚深老同事笑言,不是身體不行,也不是工作效率不好,而是年齡太大,霸著那個職位有點不好意思。雖有糖尿病和高血壓,但身體狀況還可以,因此退休後,除了上圖書館、上網,也做一些力能所及的義工。

我們周圍有三家老人中心,分處不同方位,我們老兩口挑了距離兩個多街口、容量四十來人的老人中心。其優點是距離近,人不多,更有家庭感;其次,多族裔,能增廣見聞。該中心由一白人Tammy負責,一菲裔Martin掌勺分菜。飯菜由飯宴承辦商(caterer)按紐約市老人局營養師要求製作,質量絕對物超所值,開飯前十來分鐘按時送來熟食。我去的早期,看到不固定地有用餐者在幫忙派飯,一一送到各位耆老位前。這很不同於我所去過的其他老人中心,在那兒是按組叫號,按序到主桌或窗口領取。看到有些步履蹣跚的耄耋,搖搖晃晃地拿著餐盤,的確讓人提心吊膽。對比之下,我們這個中心雖小,但讓人感到更溫馨。

有一次,正好經常幫忙的約翰沒來,我也就壯著膽上陣,試了一次,感覺良好,也就樂此不倦。

事雖簡單,在美國什麼都有一套白紙黑字的操作流程,由負責人傳授,並雙方簽字留檔。幹活之前,先要洗手。洗手後,不能再用手碰門把,而是用乾淨的紙巾擰門把開門。隨後,穿一次性的圍裙、紙帽和戴手套。我的任務是將當天供應的牛奶、水果、果汁、甜點、麵包、奶油、餐具一一放在餐盤上。此時Martin正在測試主副食加熱後回復的溫度。一旦達到,即報告給Tammy登記,隨後她按例問好大家,繼而問有誰當天喜逢生日,有的話,大家齊唱生日快樂歌,她並贈予老人中心簽發的生日卡。有一老人,每次問及誰生日時,都毫不遲疑地高高舉起手,引起眾人大樂。但有一次,他很正經地說:「我這麼大歲數,對我來說,都是新生的一天。」大家聽了他簡短幾句富含哲理、知恩感恩的話後,多點頭稱是。開場白結束後,此時Martin已分好幾份主副食,我即一邊唱號,一邊送到應聲或舉手的就餐者面前,一手交號牌,一手接一盤美食。一般都雙方互相致謝。每送出三、四份後,我又立即將三、四個餐盤放好各種供應品,以備放Martin又分好的主副食。

對於行走不便的老人,往往由護理或家屬將買好的飯票先放在廚房,因此Martin和我分飯輪到該號時,就臨時打包,由他們帶走。

由於這個老人中心規模小,因此餐盤有限,當分到廿多號時,如果有人用餐完畢,將餐盤歸還,我還需及時沖洗乾淨。最早有一次,Martin發現我沒有按操作規程,還把手教我先用熱水沖洗,再用抹布刷洗,水空乾後,最後用紙巾擦乾。小小一件事也看出這兒的國情,事無大小都是有板有眼的。

做了一段時間後,已有點駕輕就熟,看到有部分老中同胞對英文叫號有時反應不過來,有時回應略慢,因此我就改為雙語叫號。這樣非但老中同胞,尤其受老一輩的廣東移民(我是粵語、國語同時叫號)歡迎,而且也減少了英語叫號等待反應的時間。

如前所述,這個老人中心是多族裔的,也有不少西裔。這部分人現在倒成為雙語叫號後的死角了,看樣子,在下似乎需要學一下如何用西語說一二三四了。但終究年齡不小,記憶能力遠非當年可比,但一想到功夫不負有心人,學龜兔賽跑持之有恆,希望有朝一日能用三語叫號多好啊。

叫號派飯中遇到另一個問題是,有些老人或專心看書報或彼此說笑正歡時,過於精神集中,根本沒聽見本人叫號。好在在下過去移民前是教書匠,將噪音提高八度,再叫一兩聲,馬上能找到該派給的對象。

與其他幾個有同樣心願的老人叫號至今已一年多,覺得這種服侍是力所能及的回饋社區的方式之一,也是縮小彼此距離的一種手段。在附近幾條街道走路時,相遇而說「hi」招呼的人多了。

有一次,在超市正低頭拿要買的蘋果時,有一張超市廣告小報在我眼前來回晃,猛一抬頭,原來一個老人中心的非裔老大嫂在跟我開玩笑,「hi」之後,閒聊幾句,再「bye-bye」。是的,生活是愉快的,施比受更為有福。

來源:世界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