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亞東紀念醫院 劉亮吟醫師
中國人愛吃補,不論是冬令來個十全大補,平時拿當歸、生耆、枸杞、紅棗煮水當茶喝,路邊攤的藥燉排骨、當歸鴨,或食堂的高級藥膳,都離不開一個「補」。究竟為什麼要進補?怎樣補才正確呢?
「補」是中醫治法的八法之一,「補其不足」、「虛者補之」,有所虛損才需要補。人體虛損不足主要有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四種,因此補主要分補氣、補血、補陰、補陽。
一、補氣:氣虛會出現精神倦怠、四肢乏力、少氣懶言、動易喘促、易出虛汗、臟器下垂等症狀。補氣藥可以增強機體的活動能力,例如人參、西洋參、黨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山藥、大棗、甘草等。代表方劑如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。
二、補血:血虛的病人面色萎黃或蒼白、容易頭暈眼花、心悸、健忘、失眠、月經量少等。補血藥可以滋養強壯、改善營養狀況,例如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、阿膠、龍眼肉等。代表方劑如四物湯、歸脾湯。
三、補陰:陰虛是指體內的陰液不足,表現潮熱顴紅、口乾咽燥、手足心熱、盜汗、眼睛乾澀、大便乾燥等。補陰藥可以滋養陰液、生津潤燥,例如沙參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石斛、玉竹、百合、女貞子、旱蓮草、龜板、鱉甲等。代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、沙參麥冬湯。
四、 補陽:陽虛會怕冷、四肢不溫、陽萎早泄、白帶清稀、夜尿頻繁等。補陽藥可以調整代謝、滋養強壯、促進性腺機能、增強抵抗力。例如鹿茸、蛤蚧、紫河車、冬蟲夏草、肉蓯蓉、鎖陽、巴戟天、淫羊藿、仙茅、杜仲、續斷、狗脊、益智仁、菟絲子等。代表方劑如金匱腎氣丸、右歸丸。
補不能亂吃,如果本身並不虛,吃太多補氣藥會胸膈脹滿;吃太多補血藥和補陰藥會消化不良;吃太多補陽藥會火氣大,吃補的時機也很重要,例如感冒的時候,一般是不能吃補的(除非特別體虛者),免得把感冒補在裏面不容易好;大病初有起色,腸胃功能還不是很好的時候,也不能大量吃得很補,所謂「虛不受補」,要慢慢調理腸胃後才能進補;民間習慣「冬令進補」,現代人營養都不錯,不一定需要補,若真要吃,比較適合在冬天天冷的時候吃,到了夏天天氣炎熱,就不適合吃補了。
本文作者【亞東紀念醫院 劉亮吟醫師】
本文由【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】提供
來源: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