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嘉義基督教醫院 神經內科 許永居醫師
手抖可以說是神經科內最常見的一種不自主運動,常常會有病人或是家屬來到門診問說,我的雙手會抖,是不是得到巴金森氏症?甚至有些病人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中風了?
要回答這個問題,甚至進一步處理手抖的問題,必須要有一些基礎的神經學知識,首先,我們要了解一個醫學上所定義的顫抖,顫抖是身體任何部位發生的具有規則、節律性的不自主運動,手抖是其中常見的部位之一,有些病人有的是腳抖,還有頭抖的,若是不規則的甩動或是抽動,那就是另外的症狀,而不是今天討論的主題了。
一樣是手抖,卻因為分類不同而各具不同的意義,以手抖在何種情境下出現,可分為休息性及動作性的顫抖,而動作性的顫抖又可以再細分為姿勢性手抖及意向性手抖。
休息性手抖是雙手處於休息狀態時,通常是放在膝上時,規律性的顫抖,有時腳也會有休息性顫抖,遇到這種抖動要小心了,這有可能是巴金森氏症的症狀,若是有這種休息性的顫抖,很有可能會混合姿態不穩、動作遲緩、臉部表情僵硬一起表現,宜迅速就醫作正確的診斷及處理。
動作性手抖是在手在做動作時(比如拿筷子、夾菜、寫字等)時發生的手抖,這類的抖動又可以再細分為姿勢性跟意向性的手抖,最常見的動作性手抖是原發性手抖,通常由一隻手開始,逐漸另一隻手也會顫抖,而且隨著年齡而變嚴重,約0‧3 %到1‧7 %的人有此種手抖,所以是很常見,其中約一半是遺傳的,為自體顯性遺傳,其發病年齡則在15歲左右,男女罹病率相同,有時連頭、頸、臉、下巴及聲帶也會顫抖,動作性手抖如果不嚴重,不影響生活或工作時,不用服藥,通常病人來到門診,表示手抖已經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了,但是一問發病多久了,往往都不清楚,若到了這個程度,則服用藥物(如乙型阻斷劑或某些抗癲癇藥物)可以控制病情。有趣的是,有些手抖在喝酒後會暫時減緩或消失。
姿勢性手抖其實也屬於動作性手抖的一種,只是它是在雙手維持某一個姿勢(通常是雙手向前舉)時才發生的手抖,正常人在肌肉疲勞、緊張、焦慮、害怕、興奮時也會發生此手抖,此時稱為生理性手抖,考試的學生一定有這樣子的經驗,考試的時候一緊張,手就不停的發抖,連筆都拿不好,值得注意的是,甲狀腺功能亢進、酒精中毒、某些藥物(如支氣管擴張劑、精神科藥物、促進胃腸蠕動的藥物,甚至一些感冒糖漿)也會造成勢性手抖,這種情況若針對病因加以治療是會進步甚至痊癒的。
意向性手抖是手在指向目標時發生的手抖,最常見的是以手指碰鼻子時,在將碰到鼻子前會顫抖而碰不到,主要見於小腦病變,這類的病人應該會合併一些其他的小腦症狀,這種手抖很有特色,只有這種很特別的手抖才比較有可能是中風造成的,否則一般中風鮮少以手抖當作單一的症狀。
以上每一種抖動所發生的原因均不同,治療方式也是迥異,建議如果手抖有一個嚴重度,或是影響日常生活的機能、影響心情,還是來神經內科門診來尋求治療,來就診時,醫師一定會關心以下的幾個問題,可以先在家中觀察清楚再跟醫師報告。
1‧手抖是在什麼動作時容易發生?是休息的還是動作性的顫抖?
2‧顫抖的範圍有影響到頭頸部,甚至腳或軀幹嗎?
3‧右手嚴重還是左手? 哪一手先發生? 幾歲的時候發生?
4‧抖動的頻率是快還慢?
5‧最近有沒有特別服用什麼藥物? 有沒有甲狀腺的疾病史? 手外傷? 家族遺傳史?
到底怎樣的手抖才算嚴重,才要治療? 這是因人而異的,大部份的指標是定在日常生活功能的影響程度,像學生或是設計師,需要常常拿筆,手抖的控制就極為重要,同樣輕微的手抖如果發生在老人身上,也許就不會造成日常生活機能的影響,如果手抖造成了什麼影響,一定要在門診跟醫師討論,不用覺得不好意思說,因為這其實也是醫師治療一個很重要的指標。
在這裡林林總總的談了有關手抖的分類及原因,需要注意的病史,以及自我嚴重度評估,一個結論要告訴大家,就是--手抖一定是有原因的,不要去忽略它,但也不要因為它而整天緊張兮兮的,越緊張保證越會抖。
大部分的手抖都可以找到原因來治療,而有些手抖有可能是退化性疾病如巴金森氏症的症狀,有些手抖是遺傳的,還有很大部分的是藥物引起的,要配合醫師,一起把病因找出來,讓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得更順心,雙手可以用得更『順手』。
本文作者【嘉義基督教醫院 許永居醫師】
本文由【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】提供
來源: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