士倫
英雄最怕病來磨,猛將張飛驍勇善戰,膽大如斗,傳說諸葛亮在他手心寫了一個「病」字,張飛一見打個寒顫,遇上「病」那敢言勇?肉身凡夫,外頭有風、寒、暑、濕的相侵,內裡有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憂思、恐懼的逼迫,加上飲食不慎,勞倦太過等等,感染大小病痛,在所難免。若能事前提防,自可轉重病為輕病,化有病為健康。不幸患病了,在心理上善加調治,以寬廣的心去接納它,對病情更有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。
孔子一生有三件事格外謹慎──齋、戰、疾。齋戒慎不慎,關係禍福。戰陣慎不慎,關係國家存亡。患病慎不慎,關係個人生死。這三件大事,一般人在事前往往掉以輕心,事情發生了才慌亂無措,怨天尤人,孔子本人則慎齋、慎戰、慎疾,他老人家深具信心的說:「我祭則得福,我戰則克。」
至於疾病,關係身體性命,必得善加處置,孔子平時能善加珍攝,減少疾病的痛苦,一旦有恙,也能以天命看待,無怨無尤。在論語一書,孔子教人看待疾病大事,有三件事必須致力用心,一、慎飲食,二、修德行,三、知天命,三事具足,就能擁有福壽康寧。
一、慎飲食
病從口入,飲食不調是致病一大因素,孔子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」「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」以粗米雜糧為主食,營養反而得以保存,配菜不講究精緻,更容易消化吸收。孔子「色惡不食,臭惡不食,失飪不食,不多食,不時不食」不吃腐敗或烹煮不當的食物。每餐定量不多食,不是進餐時間不食。孔子「割不正不食」以不正當殺法所製作出來的食物,如活湯驢、玉筋羹等這樣殘忍的食物,孔子不吃。「唯酒無量,不及亂」孔子飲酒,但有所節制,不會讓酒迷亂心志。孔子飲食如此謹慎,致病的機會就少了。
在太平御覽記載孔子疾病時,子貢為老師占卜一事,孔子針對占卜,告訴子貢說:「吾坐席不敢先,居處若齋,飲食若祭。」孔子平時生活起居,合禮恭敬,飲食小心謹慎,好似祭祀一般慎重。孔子如果沒有一副強健的體魄,怎能在垂暮之年起身周遊列國,過著雨露風霜,居無定所的困阨日子,在外十四個年頭而安然無恙回到魯國呢?孔子回到魯國故居,已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了,但是精神矍鑠,不知老之將至,立即著手刪詩書,訂禮樂,作春秋,進行繁重的文化偉業,其心力之旺盛,也可見一斑了。
二、修德行
健康除了來自飲食謹慎之外,修養德行更不可或缺。俗云:吉人天相。有德的吉人,自有上天相助,反之,多行不義,必自斃。有德的人能夠克制自己的忿懥、恐懼、好樂、憂患,喜怒哀樂發出來都性合乎禮節。孔子告誡弟子們:「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。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。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」盡色慾,戒爭鬥,戒貪得,有這般德行的人,病苦的因緣自然減至最低點。孔子的孫子子思說:「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個人的情緒、欲望調和恰當,不僅自己的身心獲得康寧,周遭自然環境、蠢動含靈都會受到正面的影響。
有一天,孔子生了一場病,子路憂心夫子的病情,就向天地神祇禱告,請神明查查看,老師德行如此好,怎麼會得病呢?孔子告訴子路說:「丘之禱久矣。」我早就在禱告了。因為孔子一向正身修德,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,沒有做出對不起天地神祇的事,一定可以轉危為安,化險為夷。 曾子臨終時和環列身旁的弟子們說:「你們打開被子,看看我的手,看看我的御,是否完好?我一生反省修德,好像面臨萬丈深淵,又像腳踩在立春後的河上薄冰,那樣戰戰兢兢,恐怕一不小心虧損了德行,現在我可以全身而退了,我的道德也將免於受損。」曾子每日三省改過,一生盡心盡力孝順父母,對於孔子之道有他人所不及的體驗,曾子能壽終正寢,
全身而退,道理在此。
三、知天命
孔子云,「仁者壽」,有禮有仁的人,飲食謹慎,德行無虧,這一生理當健康長壽。但是,疾病的原因,有得於此生的,有得於過去生的,平時珍攝保養,致病的機會自然減少,而得自過去生中的病,有時就不是人力所能完全避開的。孔子門下兩位德行第一的弟子,顏淵和冉伯牛就是實例。
顏淵一生克己復禮,不遷怒,不貳過,不伐善,不施勞,心中可以三月不違仁,理應長壽而終,卻不幸短命死矣。冉伯牛與顏淵、閔子騫、冉雍同是孔門德行著稱的弟子,不幸染上不治之症,孔子前去慰問時,安慰開導他說:「亡之,命矣乎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,斯人
也而有斯疾也。」伯牛一生努力修德,沒有得此病的理由,如此有德的人卻染上如此惡的病,此中道理不是我們可以理解的,這是命啊!
面對如此不幸,多少人因此灰心喪志,窮斯濫矣,意志不堅的人瞧見了,向道的信心往往會有所動搖。事實上,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,此生慎飲食,修德行,內省不疚,何有病苦的憂懼?
為德而不得享壽,實乃命中之事,其來有自,絕非老天不仁。例如貧窮位賤是大多數人所厭惡的困境,孔子以為「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」自己反省這一生修德用功,不嫖不賭,不投機,不犯法,沒有貧賤的道理啊?卻一直貧窮不能發達,那當該是天命吧!孔子要人「不去也」,不必排拒貧賤的日子。
飲食謹慎,勤修德行,卻不幸而罹患病苦,當知天命如此,不應視病如仇,去之而後快,應學習逆來順受安然處之,以平和的心情去面對病苦,生病就如還去舊債一般,以後就是無債一身輕的自由人了,何憾之有?
能在道德涵養中激發出智慧和勇氣的人,他就能清楚瞭知心中的每一個念頭,不讓它一再落入貪恨忿懼堆裡。他能掌握腳下的每一腳步,不使它走向暴戾乖逆的死胡同。他的人生是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,即使今朝就得離開人世,因為心中時存正道,也無憂來也無懼,時時可死。嚐了「道」的美味,活著一天就有一天的生機,絕不讓光陰空過,務使剛剛長出來的道苗嘉禾,讓它秀出美麗的花兒,讓它結出豐碩的果實。一位篤信善學的君子能這樣一步一印,步步實踐,就能踏上生命的康莊大道,獲得永遠的福壽康寧。
(明倫月刊274期1997/5)
來源:明倫讀書會進德修業